1958 年秋的潍坊,午后的阳光透过军分区食堂的窗户,落在陈昌奉面前的搪瓷碗上。
碗里是简单的小米粥和咸菜,他刚结束一上午的边防巡查,拿起筷子准备吃饭,门外突然传来警卫员急促的脚步声。
“司令!军区来大官了,让您马上过去迎接!” 警卫员跑得满头是汗,说话都带着喘。
陈昌奉放下筷子,心里犯嘀咕。军区的领导他大多认识,怎么会突然来 “大官”?他没多问,披上外套就往外走。
可当他走到军分区门口,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时,手里的帽子 “啪” 地掉在地上:那人穿着灰色中山装,面带微笑,正朝着他挥手,不是毛主席是谁?
展开剩余85%“小鬼,多年不见,你现在官做得不小嘛!” 毛主席的声音还是那么亲切,一下子把陈昌奉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岁月。
长征路上的 “父子情”陈昌奉的命,是红军给的。1915 年,他出生在江西宁都的一个贫苦农家,母亲早逝,父亲给地主做苦工,没过几年也累死了。
11 岁的陈昌奉成了孤儿,靠乞讨为生,冬天冻得蜷缩在破庙里,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1929 年,红四军解放宁都,他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第一次吃上了饱饭。为了报答这份恩情,他揣着几个红薯,步行几十里到福建长汀县找红军参军。
当时他才 14 岁,个头还没步枪高,招兵的同志不想收。
恰巧朱德路过,听说他是孤儿,心里一软:“这么小的孩子,留在部队里吧,跟着我当勤务员。” 就这样,陈昌奉成了朱老总的身边人。
他机灵勤快,擦枪、送信、整理文件,样样做得利索,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喜欢。1930 年,战斗形势紧张,朱老总把他调到前委,郑重地说:“去给毛主席当卫士,要好好保护他。”
那时候的陈昌奉,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毛主席知道后,每次行军休息,就指着墙上的红军标语教他认字:“你看,这是‘打土豪,分田地’,每个字都要记住,以后才能为老百姓做事。”
他的名字 “昌奉”,也是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教他写的。
在毛主席身边,陈昌奉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毛主席会把自己的棉衣给他穿,会在他生病时煮姜汤,会在他犯错时耐心教导,比亲人还亲。
1934 年长征开始后,陈昌奉不仅要保护毛主席的安全,还要照顾他的生活。
1935 年春,红军过金沙江,毛主席刚下船就去和刘伯承商量渡江计划,让陈昌奉找地方住。陈昌奉在江边找了个石洞,铺上油布和毯子,觉得能让毛主席歇会儿就好。
可毛主席回来一看,脸沉了下来:“办公的地方呢?” 陈昌奉小声说:“没找到凳子,要不您先休息,明天再办公?”
“休息是小事,江边还有三万同志等着过江!这是几万条人命啊!” 毛主席的话很严肃,却没发脾气。
陈昌奉脸一下子红了,赶紧跑出去找了块木板,搭在石头上当办公桌。毛主席这才坐下来,一边看文件一边说:“今天罚你陪我办公,不许睡觉。”
可没过多久,陈昌奉就困得打盹,毛主席轻轻拍醒他,温和地说:“记住,咱们的工作是为了老百姓,到任何地方,先把办公的地方搞好,才能不耽误事。”
那天晚上,毛主席工作到后半夜,却让陈昌奉先去睡觉,自己守着油灯继续看文件。
更让陈昌奉难忘的是过六盘山时。1935 年 9 月,他突发疟疾,双腿肿得走不了路,只能躺在担架上。
毛主席看到后,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他身上,还跟着担架队一起走,时不时问:“小鬼,冷不冷?要不要喝水?”
翻过山后,陈昌奉醒来,才知道是毛主席一路照顾他。他哭着说:“主席,您这么忙,还管我……”
毛主席笑着说:“我们是革命同志,就像一家人,怎么能不管你?”
一辈子的 “革命信念”到了陕北,毛主席见陈昌奉没多少文化,就劝他去红军学校学习:“小鬼,要想长期为党工作,没有文化不行。你去学习,将来才能挑更重的担子。”
陈昌奉舍不得离开毛主席,却知道这是为他好,咬着牙去了学校。
他记住毛主席的话,白天上课,晚上熬夜复习,把每个知识点都记在笔记本上。
毕业后,他被分到陕北保卫队当政治指导员,后来又护送毛主席从瓦窑堡到延安,多次躲过敌人的空袭,没出过一次差错。
解放战争时期,组织调他去山东开辟根据地。临走前,他专门去见毛主席告别。毛主席握着他的手,叮嘱道:“到了山东,要团结老百姓,努力工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
这句话,陈昌奉记了一辈子,写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拿出来看看,就有了动力。
1949 年建国后,陈昌奉留在山东,后来担任潍坊军分区司令员。他每天忙着巡查边防、训练部队,日子过得充实,只是偶尔会想起毛主席。
他觉得毛主席日理万机,肯定早就忘了自己这个 “小鬼”。可他没想到,毛主席一直记着他。
1958 年,毛主席到山东视察,接见省军区干部时,扫了一圈没看到陈昌奉,当即问:“陈昌奉呢?我要见他。”
消息一层层传下来,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陈昌奉站在毛主席面前,眼眶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毛主席拉着他的手,走进办公室,像当年一样问他的工作、生活,还问起潍坊的边防情况。
陈昌奉一一回答,从边防巡查到军民关系,说得详细。毛主席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好。记住,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能脱离群众,要继续发扬红军的传统,为老百姓办实事。”
那天下午,两人聊了很久,连饭都忘了吃。临走时,毛主席又握着他的手说:“以后有机会,到北京来看看我。”
陈昌奉用力点头,看着毛主席的车远去,才发现手里还攥着当年毛主席教他写名字的那支钢笔。这么多年,他一直带在身边。
从那以后,陈昌奉更用心地工作。他经常下基层,和老百姓一起种地、修水利,边防战士的冷暖他都记在心里。
有人问他:“司令,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干啥?” 他总是说:“毛主席嘱咐我要忠实于人民,我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1986 年,陈昌奉去世前,还让家人把毛主席教他认字的笔记本捐给了博物馆。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践行了对毛主席的承诺,也诠释了一个红军战士的初心。
发布于:河南省盛达优配官网-上海配资-股票无息配资-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