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一将难求与卫青的崛起之路——兼论汉匈之战第一阶段的战略走势研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汉武帝深刻理解并亲身经历了这句话的沉重含义,几乎成了他治理汉军过程中最深刻的痛点。从公元前135年决定与匈奴开战,到公元前127年在河南和阴山之战中获得首次显著胜利,汉武帝经历了整整8年的挣扎。期间,汉军主将的人选成了他的最大困扰,成为他执政初期最艰难的决策之一。
以下是这8年里汉军高级将领职务变动的概况——
展开剩余79%汉武帝最初的候选名单上,实际上只有三个人:韩安国、李广、程不识。韩安国,作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由于立场的局限性,显然无法与汉武帝心意相合,因此被迅速排除。李广和程不识成为汉武帝重点考察的对象。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程不识的军略能力显然高于李广,因此汉武帝最终决定将程不识提拔为“中尉”,并将李广降为“卫尉”。若无意外,程不识将成为汉军主将,带领汉军执行他与汉武帝早已筹划多时的“马邑之谋”。
然而,命运弄人。程不识本应与李广一起,活跃在汉军的前线,突然间便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甚至连“马邑之谋”的执行过程也没能看到他参与。史实证明,程不识在公元前133年6月左右去世。这样一位本被寄予厚望的将领,却在关键时刻陨落,让汉武帝和整个汉朝陷入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之中。
程不识的死,不仅令汉武帝痛失良将,也使得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新的主将人选。在面对马邑之谋这一战略任务时,李广虽勇但缺乏治军之才,而韩安国则深思熟虑且谨慎稳重。因此,汉武帝决定重新让韩安国担任主将。尽管马邑之谋最终未能成功,但韩安国的决策和指挥较李广无疑更为稳健,至少比李广更能应对复杂局面,虽然他在军事策略上有时也犯了一些低级错误。
前129年春,汉武帝决定在关市之战中发动全面进攻,计划一举摧毁匈奴的主力。韩安国虽然担任中尉,但其立场使得他并不全力支持这一战略,最终汉武帝不得不让李广担任主将。在这场战役中,李广却让汉武帝失望至极。战前,汉军的作战计划完全泄露,导致匈奴主力趁机发起反击,打乱了汉军的战略布局。最终,李广不仅被匈奴俘虏,整个汉军遭遇惨败。关市之战的失败,让汉武帝不得不深刻反思李广的能力,甚至从他身上看到了汉军战败的根源:李广缺乏足够的军事统帅能力。
在关市之战后的反思中,汉武帝不得不承认,若是当初马邑之谋的主将是李广,保密工作恐怕更加薄弱,战略失败几乎是必然。李广被赎为庶人,暂时离开了朝堂,这使得韩安国成为汉武帝唯一的选择。此时,汉武帝的信心显然受到了严重打击,匈奴趁机加大了对汉朝边境的侵扰,汉武帝再次不得不请求韩安国出山,前往渔阳担任前线指挥。
然而,韩安国虽然出发时与汉武帝达成共识,计划采取防守反击,但他过于依赖和谈的策略,并未深刻认识到匈奴在此时的强硬态度。最终,韩安国在与匈奴谈判时受到了伊稚斜的连环计欺骗,几乎导致了渔阳的失守。若非援军及时赶到,韩安国可能会丧命。此战的失败再次打击了汉武帝的信心,同时也暴露出韩安国并非真正的汉军主将人选。经过这场波折,汉武帝意识到,自己原本的几大选择都未能成为合格的统帅,程不识、李广、韩安国都在关键时刻暴露出无法胜任的弱点。
从这些失败中,汉武帝意识到,必须寻找一位能够扭转战局的主将,而这时他转向了“第二档选项”:公孙贺、李息、卫青、公孙敖。尽管公孙贺和李息曾参与过马邑之谋,经验丰富,但他们的表现与能力始终不及卫青。卫青在关市之战和渔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让汉武帝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军事才华,尤其是在渔阳之战中的英勇反击,让汉军保留了部分颜面,展示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勇气。
在这一过程中,卫青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将领,成长为汉军的主将,成为汉武帝的首选。卫青不仅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还展现了对全局战略的敏锐洞察。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卫青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尤其是在河南和阴山的战役中,他成功击退了匈奴入侵,为汉朝打下了胜利的基础。汉武帝最终确认,卫青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卫青的升迁也标志着汉武帝在这一关键时刻,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胜任的主将。在前127年春,卫青带领汉军发起了对匈奴右贤王的战略性进攻。此次行动的成功,不仅振奋了汉军的士气,也为汉武帝扫清了过去八年积累的阴霾。最终,卫青凭借出色的战绩,被汉武帝封为“长平侯”,这一举动代表了汉武帝对其才干的完全信任。
在此过程中,汉武帝确实经历了长达8年的痛苦抉择,先后经历了程不识、韩安国、李广等人失败的教训,才最终找到了卫青。卫青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亲戚关系或身份的优势,而是凭借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经过这些年的磨砺,卫青终于成为了汉武帝的得力干将,也为汉朝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卫青的崛起可以看出,任何一位成功的军事统帅,都不是单靠背景或关系能够胜任的。只有具备战略眼光、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赢得如汉武帝这样的帝王的青睐。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上海配资-股票无息配资-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