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是三国演义中局势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形成对峙局面,孙权也再次派兵进攻合肥。而与此同时,宛城和许都发生了叛乱,连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也未能幸免。这一年,曹操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和困境,仿佛炎汉400年的基业正在遭遇灭顶之灾。然而,随着刘备撤回汉中,局势的走向发生了急剧变化。曹操迅速从关中撤军,重新集中力量支援襄樊,并联合孙权共同对抗关羽。尽管孙权最终获得了荆州,但也因此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可以说,219年不仅是曹操的一年地狱,也预示着大变局的临近,因为曹操的死亡只差一年,而220年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220年,曹丕即位,正式宣告了汉朝四百年的历史走向终结。为了延续汉朝的血脉,刘备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章武”,其中“章”有火的含义,象征着汉朝精神的延续,而“火德”根据五行的变化,接下来的“土德”便是曹魏的“黄初”。这一年,尽管蜀汉在失去荆州后陷入困境,但刘备仍以此方式捍卫着汉室的名号。
展开剩余78%荆州的丧失对蜀汉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荆州不仅是蜀汉的战略要地,也是人才的储备基地,它的失去使得蜀汉原本能够实施的对曹魏的钳形攻势变得遥不可及。与此同时,东吴的背叛更是让刘备痛心疾首,因此他决定兴兵伐吴。但“弱者互殴,强者得利”,这场战争不仅未能实现刘备的复仇,反而使得蜀汉的元气大伤。夷陵之战的失败,带走了许多青年才俊,也直接导致了蜀汉的“人才断层”。东吴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曹魏依旧虎视眈眈,蜀汉和东吴在对抗曹魏的压力下,不得不再次结成同盟。
然而,那个时候的吴蜀联盟并不牢固。两国依旧在边境地区重兵驻守,相互防范。直到诸葛亮平定南中,并准备出征北伐时,才在229年正式达成联盟。联盟的核心目标便是分割曹魏的领土,将其疆域一分为二,形成吴国和蜀国两大势力。双方的战略意图也通过这次分割计划得以体现。
首先,从东吴的战略目标来看,分割曹魏的“十二州”显然是关键。虽然曹魏占据了少部分的荆州和扬州,但这两地基本被默许分配给了东吴。雍州部分则由吴国划分一部分司隶和凉州河西四郡来组成,这意味着雍州并未被完全划入其中。此外,东吴对曹魏的“十二州”并不承认,认为曹魏只是伪朝,因此仅视其为九州。孙权巧妙地留了一手,这为日后的吞并蜀汉打下了伏笔。
根据实际的地理和交通便利,凉州更靠近益州,自然由蜀汉占据,而豫州、徐州和荆州、扬州接壤,便归吴国。这一战略划分并非完美,最终,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属于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则属于蜀汉。这一划分实际上是通过地理上的联通来确定的。然而,最具争议的无疑是幽州的归属。幽州对东吴的意义重大,孙权用兖州换取了幽州,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首先,东吴虽然擅长水战,但陆战不强,且缺乏足够的马匹资源。幽州盛产良马,在古代战争中,马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正如成吉思汗征服金朝时,他通过控制金朝的牧场,成功逼迫金朝骑兵陷入困境,最终导致金朝的败亡。南宋的失败同样因缺乏良马,导致步兵与骑兵的对抗无法取得优势。因此,东吴通过占据幽州,得到了关键的马匹资源。
其次,东吴通过联合辽东的公孙氏,可以分化曹魏,形成三路进攻,使其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公孙政权自公孙度起长期割据辽东,实力稳固,因此这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合作。
最后,占据幽州也为东吴向北扩展提供了条件。幽州地处要冲,一旦占领,不仅可以直指冀州和兖州,还可以控制关东的战略要地,从而为东吴的未来统一天下铺平道路。
尽管东吴的策略看似完美,但蜀汉并非完全没有机会。蜀汉可以通过占据关中平原,再进一步占据巴蜀,形成强大的战略防线。再加上山越的骚扰,蜀汉的进攻方向可能会让东吴感到意外。谁胜谁负,未必能够预见。
至于对司州的分割,东吴也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东汉的司州包括七个郡,而东吴为了换取蜀汉对幽州的让步,最终占据了河南尹与河内郡,其它五郡则归蜀。孙权的目的显而易见——占据幽州,从而为后续吞并冀州、兖州打下基础。而在这个战略的背后,东吴的最终目标是占据关中、凉州、益州,从而有望统一整个华夏。
诸葛亮的战略,也从隆中对的“跨有荆、益”转变为“跨有凉、益”,他计划占据凉州,通过这一地区获取马匹和羌兵的支持,同时用汉中和陇右形成钳形攻势,从而收复长安,稳定中原。然而,命运弄人,尽管诸葛亮不断北伐,最终却未能等到曹叡的去世,病死于五丈原。东吴虽然与辽东的公孙政权联合,但也被其背叛,最终损失惨重。从那一刻起,东吴的命运也许就已注定。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上海配资-股票无息配资-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