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边高调包庇被中国反制的极端反华政客,另一边又抛出创纪录的军备预算和针对性极强的导弹部署计划,在中国的红线上反复试探。
日本最近狂得很,先是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公开喊话中国,要求撤销对参议员石平的反制措施。
紧接着,防卫省公布2026财年防卫预算草案,金额高达8.85万亿日元(约4320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纪录。
不仅如此,他们还明确要在九州部署改良型12式反舰导弹,射程超过1000公里,目标直指中国沿海要地。
表面上是几件事,实则共享同一套战略逻辑。
那就是通过政治上的正面挑衅试探中方底线,再以军事上的进攻性部署营造威慑氛围,最终服务于其国家战略转向的深层目标——摆脱战后体制,成为所谓“正常军事大国”。
展开剩余76%咱们先说石平这件事,日本包庇石平非孤立事件,而是政治上的“压力测试”。
要知道,石平此人长期散布极端反华言论,诋毁中国发展,干涉内政议题,甚至为历史罪行翻案。
中方依法对其反制,本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但日方反应令人错愕,不仅未对相关言论加以约束,反而由高层出面“撑腰”。
这种做法背后,至少有两重算计。
其一,在国内塑造对华强硬人设,讨好右翼基础。石平背后是日本维新会等势力,炒作反华议题已成为其国内政治“捞分”手段。官方为其辩护,实质上是一种民粹主义操作;
其二,试探中方反应强度和方式。日方试图设立一个荒谬前提——即它可纵容任何对中攻击,而中方不得反击。这种“我可以,你不行”的立场,既扭曲了国际规范,也暴露出其仍以陈旧霸权思维处理对华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动作并非首次出现。
从历史教科书争议到“靖国神社”问题,日本长期在历史认知与政治诚信上闪烁其词。而今包庇石平,不过是其国内政治外溢为外交挑衅的又一例证。
至于他们将导弹部署在九州,也并非是防御必要,而是战场建设的明确信号。
如果说政治动作属“文戏”,那么军事部署就是毫不掩饰的“武备”。
8.85万亿日元的预算规模震惊地区国家,而其重点投资的“防区外防卫能力”(即对地打击导弹),彻底暴露日本防卫政策转向进攻实质。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九州部署远程导弹的决定。
九州地理位置特殊,距中国沿海仅数百公里,扼守东海与太平洋通道。在此部署千公里射程导弹,意味什么?
首先,它可覆盖中国华东、华南部分经济与军事核心区域,包括台海地区;
其次,它与美军近年强调的“分布式作战”“第一岛链导弹链”战术高度契合,实则是替美军前沿火力站岗;
最关键的是,这类部署一旦完成,实质是将中国沿海置于日常战术瞄准之下。
这哪里还是“专守防卫”?分明是主动构造区域性军事制压态势。
联系日本近年不断突破武器出口原则、深化与美军作战体系融合等动向,其战略意图已不言自明,那就是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前沿攻击节点,并借此实现自身军事正常化。
虽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教训必须铭记。
面对日方连环进逼,中方回应明确而坚定。
国防部发言人蒋斌要求日方“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外交部则严正驳回其无理要求。
这些回应看似标准,实则精准戳中了日本战略冒险的历史根源和心理弱点。
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
遗憾的是,其国内始终未进行彻底清算,部分政治势力更一再企图淡化、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
从篡改教科书到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大力发展远程导弹,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一种危险的历史修正主义冲动。
日方似乎认为,凭借外部大国支持和新锐武器装备,就可在亚太复燃强权旧梦。
但它或许忽略了最关键的变化,中国早已不是过去之中国,地区国家也绝不会接受一个新的军事霸权诞生。
中方有充分决心和能力捍卫主权与发展利益,维护区域稳定。任何企图通过捆绑外部力量、构建反华军事前沿的行为,终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发布于:湖北省盛达优配官网-上海配资-股票无息配资-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