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将这篇文章按段落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整体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在三国曹魏的智囊团队中,蒋济是一个极其可惜的人物。他一生效力于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君主,历任从太守至太尉,被视为曹魏的重要谋士和心腹。然而,他最终因临终一计错误地信任了他人,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失误,最终忧愤郁结,早逝身亡。
蒋济,字子通,出身于楚国平阿(今安徽怀远)一带。那时的楚国隶属于汉末扬州刺史部辖区,楚王是谁已经无从考证。年轻时的蒋济被选拔担任楚国的计吏,并曾任扬州别驾一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率军包围合肥。彼时正值赤壁大战,曹操兵力紧张,无力派大军前往支援合肥,只派了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张喜,率领一千余人以及汝南部众前往解围。然而当时疫病肆虐,张喜军中疫病流行,合肥守军在无援之下艰难苦守,救兵迟迟未至。
展开剩余89%为了振奋士气,蒋济向扬州刺史谎称他已经收到了张喜的密信,说张喜率领步骑四万大军已经抵达雩娄(今河南商城)一带,建议派遣主簿前去迎接。当然,这完全是蒋济的杜撰。
不仅如此,蒋济还安排人扮作张喜麾下的三支小队斥候,并携带“军书”入城,声称三队中已有一队进入合肥城,另两队则被孙权俘获。他故意将这消息泄露给孙权。孙权确实捕获了部分曹军,这真假难辨的消息令他误以为救兵已到,惊恐之下点燃火把连夜撤退。最终合肥得以幸免于难。
次年,蒋济出使谯县,得以见到时任汉丞相的曹操。曹操早闻蒋济大名,便问他:“当年我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曾迁徙燕地和白马的百姓入许都,如今我想仿效当时之策,将淮南百姓迁入中原,可行否?”
蒋济答道:“丞相,时势已不同。官渡之时,贼强我弱,迁徒百姓是为了避免其落入敌手。但如今您已破袁绍,北连柳城,南达江汉,荆州归心,天下趋于统一。百姓怀念故土,恐不愿轻易迁移,若强行迁徙,恐生变乱。”
曹操不以为然,自信百姓不会违令,便强行下令迁移。结果,江淮地区十余万百姓纷纷南逃入吴。后来,蒋济再入邺城,曹操自嘲道:“当初本想将百姓迁离险地,谁料却把他们赶走了。”随后拜蒋济为丹杨太守。
有趣的是,当温恢出任扬州刺史时,蒋济竟主动回去做他的州别驾。放着二千石正职不做,反倒甘愿做他人的属吏。蒋济的脑子没坏,他此举或许是因为曹操赏赐的丹杨太守实为虚职。
曹操对此颇有微词,特地下令自我安慰:“春秋季子宁可舍君为臣,但国家终需有人治理。如今蒋先生返乡为别驾,我东南无忧矣。”奸雄曹操,脸皮厚到令人佩服。
蒋济二次任扬州别驾时,有人诬告他为叛乱首领。这消息传入曹操耳中,他自信地拍胸脯对左将军于禁、沛国相封仁等人说:“蒋子通怎会是那等人?若是如此,孤真是识人不明!必是愚民扰乱视听。”遂将蒋济召回京城,任命为丞相主簿西曹属,遂与担任东曹属的司马懿成为同僚——这段缘分也为后来蒋济的命运埋下伏笔。
东西曹负责官员选拔,按制度西曹管内府人事,东曹则荐举外部人才。曹操嘱托两人:“舜举皋陶,小人避远;赏罚公正,几近贤人。二位务必为孤选拔贤才。”
蒋济终于成为曹操倚重的腹心谋士。
关羽围困襄樊、水淹七军、声威震动天下,曹操心生忧虑,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蒋济与司马懿及时安慰曹操:“于禁被水军击败,只是天时所致,非战败。刘备、孙权内外不和,关羽得势,孙权自然不满。不妨假意割江南给孙权,劝其偷袭关羽,樊城之围自会解除。”
江南本已为孙权所有,蒋济与司马懿的计策仅是以汉帝名义做文章,不花一分钱便化解大难。曹操一向注重实际而轻名声,自然采纳了这一方案,最终促成关羽败亡、荆州失守。
曹操逝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后,蒋济任丞相长史。曹丕登基为帝,升蒋济为东中郎将。
有些人喜愿出任地方诸侯,而蒋济却愿侍奉朝廷左右。他请求留任朝中,却被命即刻赴外任职。
蒋济更有心计,他将自己的政论文章《万机论》献给曹丕,文中从政治策略、法律制度到用奇兵多方论述了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和儒法并用的治国方略。曹丕读后,觉得蒋济在朝中依然大有用处,遂召回任散骑常侍。
蒋济请求留京任职的动机,史书未明。但结合他后来表现,不排除他希望借此亲近君主,争取宠幸。总之,他成功留在了京城。
当时征南将军夏侯尚深得曹丕信任,曹丕特赐诏书称:“卿为朕腹心重将,特委卿生杀予夺之权。”夏侯尚得诏后向蒋济炫耀,蒋济仅微笑不语。
后蒋济见曹丕,曹丕问:“今朝风俗如何?”蒋济答:“无甚改观,尽是亡国之音,世道颓靡。”曹丕闻言大怒,问原因。蒋济说:“‘作威作福’乃《尚书》所戒,天子更应慎言。望陛下明察。”曹丕闻言急令收回诏书。
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蒋济随大司马曹仁征吴,负责东攻羡谿。当曹仁欲夺濡须口江中小洲时,蒋济提醒:“敌军占据西岸,上游列船拦截,我军入洲乃自取死路。”曹仁不听,终遭败绩。
此战后曹仁忧愤过度去世。曹丕以蒋济兼文武才干,再任东中郎将,接替曹仁军务。不久召回任尚书。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亲征广陵,蒋济上《三州论》劝谏,指出水路不畅。曹丕未听,数千战船被冻于江中,寸步难行。
曹丕征吴不利,有人建议屯田驻守。蒋济指出地处大湖、近淮水,水大易遭东吴水军骚扰,不利防守。曹丕采纳,狼狈撤退。至精湖水竭,曹丕将战船托付蒋济处理,自己返回谯县。蒋济凿渠四五条,成功引船入淮水,次第撤回。
曹丕见后赞道:“此次船滞水中,我原欲烧半数,能回半数已足。卿却能全数护归,历次计策皆合我意。自今以后,凡讨贼之谋,当详加筹划。”
由此蒋济获曹丕完全信任。
明帝即位,赐蒋济关内侯爵。大司马曹休接东吴周鲂告降,率军赴皖城支援。蒋济警告曹休,东吴朱然据上游,恐有袭击后路之虞,曹休未听。蒋济察见吴军频繁调动,再次劝明帝紧急调兵救援。
明帝令豫州刺史贾逵东进助曹休。但曹休终被陆逊大败,车马辎重尽失。贾逵救至,才免全军覆没。
此役后曹休羞愧而亡,蒋济因谏言得宠,升为中护军。
明帝权力独揽,设中书省掌机密,权力集中于中书监、中书令。蒋济适时上书劝谏:“臣权过重国将不安,陛下近臣太多恐有蔽障。圣主当择贤任官,不应让近臣专横。”明帝嘉奖,任蒋济护军将军,兼散骑常侍。
太和六年(232年),明帝命殄夷将军田豫、幽州刺史王雄攻辽东公孙渊。蒋济认为辽东地远攻之无益,败则招忌,建议暂不理睬。明帝不听,终无所获。
景初年间,公孙渊跨海与东吴勾结,妄图远交近攻。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再讨辽东,公孙渊称臣东吴。明帝问蒋济东吴是否会出兵相助,蒋济分析认为东吴助辽东不过虚张声势,难成大事。
蒋济两次对辽东形势分析不同,体现其根据时势灵活变通,洞察问题精准。
明帝晚年大兴营造,沉迷后宫,蒋济再次上书劝谏。虽获明帝褒奖,仍未能遏止明帝荒淫。
齐王曹芳即位,蒋济转任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司马懿晋太傅后,蒋济接任太尉。
至此,蒋济从中郎将一路晋升,终于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蒋济为典型的四朝元老,曹操时为腹心谋士,曹丕时统军代领曹仁,曹睿时掌管中军与武选,曹芳时封太尉,官至高位。
蒋济文武兼备,既主管人才选拔,又掌握宫廷禁卫,一生谋略深远,实为曹魏的柱石。
陈寿将蒋济与程昱、郭嘉、董昭、刘晔等人并列,称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清代学者王懋竑亦称“蒋济素有众望,不在陈群之下”。
然而这位智囊晚年错信比他更狡猾的司马懿,间接成为曹魏政权的掘墓人。
正始年间,曹爽专权,丁谧、邓飏等小人掌权,乱改法度,渐失民心。一次日食发生,蒋济以此象征“德亏”讽谏曹爽,曹爽置若罔闻。
蒋济遂与名为太傅实已失权的司马懿密谋,联手推翻曹爽。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及小皇帝祭祀明帝之际,在洛阳西南发动高平陵政变,阻截曹爽军于洛水浮桥南。司马懿以明元郭太后名义发布诏令,罢免曹爽诸将军职务。曹爽一时犹豫,双方陷入僵局。
蒋济随司马懿屯兵洛水,相信司马懿“只要交出兵权,即保其爵位和安全”,遂写信劝曹爽投降。
曹爽不听智囊桓范劝告,选择相信司马懿与蒋济,交出兵权,被软禁府中。司马懿获全权后反戈一击,诛杀曹爽兄弟及党羽三族。
司马懿之后以朝廷名义封蒋济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心知被旧友司马懿利用且失信于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上海配资-股票无息配资-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